公元757年,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冷兵器战争爆发在长安城外。这场战斗对大唐来说极为关键,关系着国家的存亡。自从两年前的安史之乱爆发以来,安史叛军自河北渔阳起兵,一路横扫,不仅占领了中原文化核心地区正规配资公司排名,还攻破了唐朝的两座京城——长安和洛阳。叛军不断逼近,唐玄宗被迫逃离关陇,藏匿巴蜀。唐肃宗李亨登基后,才勉强在灵武(今宁夏)集结了朔方的将领,准备反攻叛军。
但从战略上看,局势对唐肃宗极为不利。唐朝已失去中原的控制,南方虽然还是唐朝的领土,但与北方隔绝,几乎无法提供任何支援。通常这种局面下,很多王朝已经注定覆灭。然而,幸运的是,唐朝处于鼎盛时期,不仅掌控着西域,还在国际上依然被尊为“天朝上国”。因此,唐肃宗没费太多力气,就征召了来自边疆的精锐部队,集结了10万唐军,再加上数万藩属国军队,包括来自阿富汗(吐火罗叶户)的5000人、于阗的5000人、回纥的5000人,甚至还有大食军队的支援。经过整合,唐朝的联军总数达到15万,这支队伍装备精良,几乎全是精锐之师。
这次战争的焦点是长安城的争夺。唐军人数稍微占优,共有15万,而叛军则有11万人。由于唐军士气高涨,许多藩属国的部队也表现出极大的决心,阿富汗的军队在得知唐朝危机时,高喊“赴国难,讨国贼”,而于阗国的国王尉迟胜更是将王位交给弟弟,亲自带领精兵参战。全军上下,士气高昂,大家都誓死保卫大唐。
展开剩余74%然而,单凭人数和士气并不足以打败叛军。叛军的精锐部队曾长期驻守范阳,拥有相同的训练和装备,战斗力非常强。唐军虽然从西域调来精锐,但骑兵数量只有回纥的5000人,远远少于叛军的近万人重骑兵。由于兵力相当,攻城战对唐军来说极为不利。叛军如果固守长安城,唐军必败无疑。
然而,战争并没有演变成持久的攻城战。叛军的目标并非单纯守住长安,而是要彻底消灭唐朝正规军,改朝换代。经过深思熟虑后,叛军首领安守忠决定,在长安背后布阵,以野战消灭唐军。
这决定成为唐朝延续150年命运的关键。唐军为了寻找有利地形,绕过叛军大营,渡河后绕至南部与叛军对阵。战争的最终胜负将取决于士兵与将领的硬实力,谁能先破敌阵,谁就能胜利。
在战斗部署上,唐军分为前中后三部:李嗣业的北庭军为前军,战斗力强且善于对抗骑兵;郭子仪的静边军为中军,是百战老兵,第二阵线负责支援;王思礼指挥的附属国军队担任后军,灵活机动。回纥的骑兵则安排在东侧,负责寻找切入机会。整个阵型严密,纵深有序,防线牢固。叛军则选择主动出击,李归仁指挥的中军从一开始就准备进攻,东侧也布置了精锐骑兵。
9月27日午时,战斗正式打响。叛军李归仁先行出击,骑兵冲锋,步兵紧随其后,展开了三轮猛烈冲击。李嗣业的北庭军有着强大的陌刀军,但面对叛军的重骑兵,第一轮的冲锋就突破了唐军的阵型,形成了巨大的缺口。叛军趁势进攻,步兵准备沿缺口冲击。
但李嗣业并没有退缩。他挺身而出,亲自上阵吸引敌人注意,身披战袍,挥刀迎敌。这一英勇表现激励了唐军士气,部队开始反击,战场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。唐军在李嗣业的带领下,成功稳住阵型并逐渐开始反击。
然而,战局依然胶着,直到回纥骑兵突然出现在叛军侧翼,切断了叛军的后路。经过激烈交战,叛军的精锐骑兵几乎全军覆没。李归仁意识到局势不妙,急忙调动预备队,但这也被唐军发现并迅速击溃。
随着唐军的中军和后军逐渐合围,叛军的防线彻底崩溃。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,叛军损失惨重,死伤6万人,2万人被俘,另有2万人逃散。唐军取得了大胜,叛军首领安守忠和李归仁侥幸突围,但叛军已无法再振作。
这场胜利极大鼓舞了唐朝的士气,奠定了反击安史叛军的基础。尽管叛军首领逃脱,精锐部队已几乎损失殆尽,叛军从此一蹶不振。唐朝随后乘胜追击,在公元763年彻底平定安史之乱。
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破坏不可小觑,它标志着盛唐时期的结束。尽管唐朝在之后的150年里继续维持中央王朝地位,但安史之乱的代价非常高正规配资公司排名,尤其是西域失去了控制,吐蕃趁机侵占大片领土。尽管唐军在后来的战斗中再次击败吐蕃,但盛唐的辉煌再也无法恢复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涌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